Filtrer par genre

《The Real Story》By 報導者

《The Real Story》By 報導者

報導者 The Reporter

由台灣獨立媒體《報導者》所製播,帶你走進採訪現場、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。 除了有訪談、有現場,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「今天來敲婉」、國際新聞單元「儘管世界爛透了」、藝術文化單元「他們的魔幻時刻」,以各種聲音形式,陪伴你關心世界、走入在地、聽見多元社會脈動。歡迎緊追《報導者》臉書粉絲團、Instagram、電子報,許願節目來賓、參與提問,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。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,無廣告、無付費牆、獨立又開放的《報導者》:https://bit.ly/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:podcast@twreporter.org 關於《報導者》: IG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twreporter_podcast/ 官網:https://www.twreporter.org/ 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wreporter Twitter:https://twitter.com/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:https://bit.ly/3k2P42Z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
317 - 中國漁船翻覆後踏上金門:走進民宿、漁港,在對抗前線與「廈門情結」之間,金門人到底怎麼想?
0:00 / 0:00
1x
  • 317 - 中國漁船翻覆後踏上金門:走進民宿、漁港,在對抗前線與「廈門情結」之間,金門人到底怎麼想?

    2月14日中午,一艘中國違法漁船闖入金門縣「禁止、限制水域」,並在海巡署追緝期間翻覆,釀成2死意外;幾天後,中國的反應從地方躍升至中央層級,且公開宣告否認有「金廈中線」或禁限制水域,國內政壇也因「翻船」責任歸屬問題吵得不可開交,引發外界擔憂兩岸衝突升溫…… 「外媒都會想說,你們為什麼還不帶著家人逃走?」金門返鄉青年王苓,日前協助外國記者採訪時,感受到外媒將金門處境假想為俄烏戰爭前線的憂心,但多數金門人卻對海上衝突引起的輿論風波十分淡定,這起事件對當地人的「體感」究竟如何? 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,《報導者》記者詩愷親赴金門採訪、聆聽不同世代的在地人觀點,嘗試讓更多「本島人」理解金門在特殊的地緣與歷史影響下,與對岸廈門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——尤其是曾在以「反共前線」為榮的愛國教育下成長、卻又在「戰地政務」解除後,經濟發展與「敵國」緊密共存的金門人,他們是如何思考自己的認同與矛盾? 這集,從一段在金門聽到、來自廈門的廣播開始,和詩愷一起穿梭青年民宿、鬧區酒館、金門的大學和漁港,聽見來自不同角度的當地觀察,如何形塑出充滿「灰色地帶」的金廈關係。 來賓|《報導者》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|詹婉如、汪彥成 📍搭配閱讀: 【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,居民眼中「最安全的前線」如何維持現狀?】https://reurl.cc/L4yyeX 【兩岸電波大戰:在金門聽見廈門的「聲音」】https://reurl.cc/Z9KK5a 💰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:https://pse.is/5953dg 👉追蹤《報導者》Podcast IG:twreporter_podcast ✉信箱:podcast@twreporter.org

    Thu, 28 Mar 2024
  • 316 - 又一起重大兒虐事件後:從保母監督到收出養評估,國家責任層層外包下,出了什麼問題?

    一名等待出養的一歲多男童,2023年12月在安置於保母家期間疑遭虐待致死,事件時隔3月才在社群媒體上爆出。 但盤點整起事件,男童出生起就進入社福系統中,且安置期間有兩個監管及支持系統——收出養社工及居托中心訪視員都有到保母家訪視,為何男童最終仍落到安全網之外? 「保母常處於高壓、低薪,又相對封閉的空間,這也是此案沒有被即時發現的原因之一⋯⋯」《報導者》記者盤點數據,發現收出養孩童的樣態與數量變化,而近10年來,保母照顧孩童致死或重傷事件幾乎每年發生;多名第一線實務經驗的居托、社工則告訴我們,執行訪視時若沒有足夠訓練,無法判斷兒虐跡象,或可能因輔導保母的知能不足,錯失阻止悲劇的機會。 這集,跟記者一起了解兒虐案背後,台灣「層層外包」的收出養與保母管理制度。 來賓|《報導者》採訪主任張子午、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|方德琳、藍婉甄、陳思樺 📍搭配閱讀: 【剴剴之死背後1:聯繫斷裂的公務機器裡,缺乏一致監管標準的保母托育系統】https://bit.ly/4cyFS1i 【剴剴之死背後2:除了支援社工,收出養制度中長期缺位的國家角色怎麼補上?】https://bit.ly/4cyD70i 💰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:https://pse.is/5953dg 👉追蹤《報導者》Podcast IG:twreporter_podcast ✉信箱:podcast@twreporter.org

    Tue, 26 Mar 2024
  • 315 - 當時也曾覺得他們是「暴民」:從沒去過現場的法律生變義務律師,熬數十夜晚、看上百光碟追訴警察暴力

    2014年3月23日晚間到24日凌晨的行政院現場,是太陽花學運期間,警方強制驅離行動最激烈的時刻,也被視為解嚴後少見的大規模警民流血衝突。 行政院對上百名抗爭民眾提告侵入住居、毀損等罪,人民也以自訴方式向警察追訴暴力犯罪及要求國賠,共有180人次成為被告或是原告,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參與抗爭並提起訴訟的學生與普通人。 「人民有權利知道當晚的真相。」學運當時還是法律系生的郭皓仁,在畢業5年後,才經手318運動相關案件,卻因負責從行政院流血衝突事件的上百小時影像資料,整理出鎮暴警察過當執法、用警棍和盾牌攻擊示威者的證據,而從一個完全不關心學運的菜鳥法律人,變成追訴警察暴力的義務律師。 司法程序初期的停滯、中後期的煩瑣、枯燥和曠日費時,以及民眾控告政府的自訴案件紛紛敗訴,讓許多人選擇離開訴訟,律師團也幾經交接,當天施暴的警察卻依然「查無此人」;諸多挫折之下,郭皓仁仍和當事人互相鼓勵、堅定將案件走完,為的是「至少要透過出庭作證、法官判決,讓歷史記上一筆」。 來賓|太陽花學運義務律師郭皓仁、《報導者》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|詹婉如、汪彥成 📍延伸閱讀: 【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: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、社運能量如何變化?】https://reurl.cc/xLqlm4 【占領、靜坐、流血、悲鳴: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】https://reurl.cc/v0Rqrl 【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: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】https://reurl.cc/qrWg9E 【從美麗島到太陽花,義務律師團的信念:透過訴訟和證詞,歷史會留下評斷】https://reurl.cc/4jV35v 【太陽花10年後──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】https://reurl.cc/eL2Olj 💰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:https://pse.is/5953dg 👉追蹤《報導者》Podcast IG:twreporter_podcast ✉信箱:podcast@twreporter.org

    Wed, 20 Mar 2024
  • 314 - 323行政院的那夜:一位社運「小白」被拉髮拖行、水炮衝擊的疼痛記憶,和纏訟8年沒等到的道歉

    318運動的10週年,許多抗爭記憶正重新被訴說,但對一些人來說,他們的經歷並沒有停在運動當下,而是往後延續6~9年,在鎂光燈之外,仍要反複重述、面對在運動中遭遇嚴重警察暴力的過程,10年後,他們還會想說嗎? 「這樣的暴力,是可以這樣嗎?」今年37歲的小球(林瑞姿)原本打算婉拒訪談,因為每年3月,即便刻意不看新聞,想到相關的場景,仍會感到難受;在為長達8年的後續訴訟出庭時,她經常在前一晚做惡夢、失眠。 學運當年是劇場設計研究所二年級學生的她,稱不上是常跑衝突現場的「社運咖」,2014年3月23日那晚與朋友相偕到立法院聽短講、聲援運動,最後響應號召,進入行政院大廳靜坐、喊口號,卻没想到,換來的是鎮暴警察棍棒、拖拽、水炮衝擊而導致全身傷痕累累。 雖然監察院調查報告認定警方「以逾越比例原則之暴力手段執行驅離」,仍有不少人像小球一樣,因為當時太晚驗傷、舉證困難等問題,最後以敗訴收場;但這場學運,已讓一位社運「小白」的人生出現巨變,她開始關注台灣歷史上的國家暴力、認識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,並將這些題材改編為兒童劇,嘗試傳遞真實發生過的暴力,同時也療癒自己的傷。 來賓|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小球(林瑞姿)、《報導者》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|詹婉如、汪彥成 📍延伸閱讀: 【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: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、社運能量如何變化?】https://reurl.cc/xLqlm4 【占領、靜坐、流血、悲鳴: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】https://reurl.cc/v0Rqrl 【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: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】https://reurl.cc/qrWg9E 【從美麗島到太陽花,義務律師團的信念:透過訴訟和證詞,歷史會留下評斷】https://reurl.cc/4jV35v 【太陽花10年後──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】https://reurl.cc/eL2Olj 💰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:https://pse.is/5953dg 👉追蹤《報導者》Podcast IG:twreporter_podcast ✉信箱:podcast@twreporter.org

    Tue, 19 Mar 2024
  • 313 - 他們的魔幻時刻|黃銘正 X 鄭有傑:半路出家拍電影、挖掘影帝、讀同本書,靈魂相近的他們如何追尋同一段歷史?

    你知道「湯德章紀念公園」嗎?或許你沒有印象,但只要曾去過台南,9成都會路過——從火車站沿著中山路走,那個被台灣文學館(台南州廳)、消防史料館(望火樓)環繞的圓環,矗立著湯德章的銅像。他,是誰? 導演黃銘正透過記者、在地冰果室老闆、文史愛好者、街坊鄰居,歷時5年「尋找湯德章」——77年前,一名因228事件在圓環被槍決的人。歷史的斷簡殘篇中,我們知道他曾當過警察、律師,窺見其對公義的追求,透過多次變更的姓氏猜想他曾在台日身分認同間擺盪,但歷史之外呢?這段過去如何影響後代甚至整個台南? 「唯有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,才有可能創造共同的未來。」 除了口述記錄,黃銘正試圖以戲劇再現,他想起了在頒獎典禮後台,跟他一樣在看湯德章故事的鄭有傑。父親是日本華僑,也曾有身分和文化認同的迷惘,毫無懸念地成為了黃銘正鏡頭裡的湯德章,更巧合的是,鄭有傑外婆家就在湯德章紀念公園旁,他小時候曾因跑進去玩被罵,但外婆對於原因卻隻字不提⋯⋯ 這集,請聽兩個同樣從小愛電影,喜歡同位作家,關心同段歷史的導演,將一起說怎麼樣的台灣人故事? 來賓|《尋找湯德章》導演黃銘正、演員鄭有傑 製作團隊|楊惠君、藍婉甄、陳思樺 💰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:https://pse.is/5953dg 👉追蹤《報導者》Podcast IG:twreporter_podcast ✉信箱:podcast@twreporter.org

    Thu, 14 Mar 2024
Afficher plus d'épisodes